2020年第九届兴正德·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颁奖典礼顺利举行

2020年12月5日,第九届兴正德·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学者,全国8所高校的10名获得项目支持的青年学者、公益机构代表、企业界代表参加了活动。

 

颁奖典礼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致辞。杨老师首先感谢了士恒基金会发起人范雁佳先生。自2009年士恒成立以来,与全国高校儒行社陆续开展了诚明国学支教、诚明图书室援建、士恒青年学者支持、士恒精品讲座等项目。在公益领域进行了10余年深入而持久的实践。同时,杨老师回顾了与深圳市兴正德基金会发起人杨光先生的合作,感谢兴正德基金会各位同仁自2017年起对士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提供善款。感谢邓小南老师等学术界前辈们、士恒学术委员会同辈们的支持,让士恒之路一直走了过来。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的发起,是因为对年轻学者处境的感同身受。杨老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没有“青椒”这个词,而今天的“青椒”是“椒”大于“青”。士恒提供的支持其实解决不了什么,只是作为稍微长一辈的学者,对青年学者投入一种关切与欣赏。想告诉青年学者:你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你应该把学术志业坚持下去。因为人文思想专业的研究不仅对个人、学术界具有意义,其更高的指向还在于国家、文明的生命和未来的成长方向。

 

深圳市兴正德基金会赵敏舒在讲话中回顾了与士恒基金会的良好合作关系。介绍了深圳市兴正德基金会的基本情况。表达了对人文学科的青年进行支持的初心。希望不管做学术还是做公益的年轻人都能长期坚守自己的事业,“不要高估短期付出会获得的回报,不要低估长期努力能改变世界的能力”。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魏岚秘书长介绍了基金会成立以来,在云南山区为一万多人次儿童开展的支教活动,为全国乡村小学捐赠了40余个图书室,举办了数十场精品讲座,支持了89名青年学者。“士恒”之“恒”,让我们结成一个有力量的学术共同体、友爱共同体。感谢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企业界、公益界各方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介绍了本届士恒青年学者评选过程。李老师指出,在流程设计上有两个考虑,一方面不想因评选而给青年学者带来过大负担,同时也不因流程的简易而丧失庄重性。

 

关于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李猛老师指出,八九十年代学术非常重视学术口碑,当下的学术研究则发表和数据取代了口碑。但对于学者来说,在超出个人研究之外的领域,学术口碑依然代表学术官僚体制之外的评价标准的存在。如果说2012年青年学者计划设立之初,资金的支持依然具有其意义,那么过去的将近10年最大的变化是,项目对于青年学者进行资金支持的意义越来越弱。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获选的青年学者越来越集中于优秀的学术机构看到,他们能获得的纯粹财政方面的支持可能不少。但应该有的足够的学术空间,以及学术官僚体制之外的口碑层面的欣赏、认可却越来越少,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具有官方评价体系之外的作用。

 

同时,提名、评审、颁奖、学术报告、圆桌讨论等环节也是曾经的青年学者和现在的青年学者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奖项想传递给青年学者的信息是,目前他们的工作虽处于体制内大的学术积累过程的起步阶段,但学术共同体的同行非常关注他们的工作,希望从他们的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随后,与会嘉宾及评审委员向现场青年学者颁奖。并向线上参与颁奖典礼的老师表达了祝贺。本届获奖的郭小雨老师和张剑葳老师分别发表了题为《如何成为美国?——“西部”政治意义变化中的美国内外秩序》和《寻找失落的“金殿”》的报告。

 

 

郭小雨老师的报告尝试从“西部”不断被纳入同时也改变着美国的视角出发,理解美国的内外秩序。报告讨论了美国建国、内战和二战前“西部”政治意义的变化,在这一百多年里,“西部”从“最不美国”的地区转变成美国精神与制度的发源地,这个过程背后,是美国在与外部世界进行竞争或妥协中形成的权力组织方式和文明整合逻辑。

 

张老师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和金火匠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14个省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例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在材料运用方面的特征以及在建筑史上的地位。继而以他追踪到的明代山西栗氏金火匠600年的工艺传承为个案,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工匠和金属建筑的关系,以及金火匠人在当下的处境。

 

附:

2020年12月5日